—— 在 AI 主導的時代,數據與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自主性?
在數據與演算法全面滲透我們的文化選擇、記憶建構與自我認同的時代,我們是否仍保有選擇的自由?當數位遺產成為數據資本的一部分,個人生命的界線是否將被重新定義?本系列講座以兩本關鍵著作為核心:《扁平時代: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》、《The Afterlife of Data 雲端亡魂》,分別從「演算法對文化選擇的影響」、「數位遺產的未來」切入,探索 AI 及數據分析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生態與個人自主性。
當生者「轉生」到亡者的世界,被留下來的數位足跡與數位遺物,會面臨怎麼樣的遭遇呢?如果他們不會消失,那會如何被保存、操控,甚至「復活」?「誰」有權力來決定?
本場講座將聚焦於《雲端亡魂》(The Afterlife of Data)一書的核心觀點,探討數位遺產的歸屬權、AI如何延展數據生命,並檢視這些變化對個人隱私、社會記憶與未來政治的影響。
>> 數位生命的延續與「數位復活」
當 AI 可重建已故者的語言與思維,這是對記憶的保留、還是倫理問題?
>> 數位遺產的控制權
我們的社群帳號、數位創作、個人資料應該歸誰所有?能否透過法律與技術確保個人擁有最終決定權?
>> AI 與後數位時代的記憶建構
資料與數據在未來如何影響歷史敘事與集體記憶?數據操控是否可能改變我們對過去的理解?
>> 開放技術如何保障數據自主性?
去中心化身份(DID)、區塊鏈儲存機制是否能提供解方?
講者資訊
黃豆泥(數位生者)
2025 年度以太坊基金會「Next Billion Fellow」以及哈佛大學「Allen Lab Fellow」。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,自醫師工作離職。曾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,於 2023 年至 2025 年間任職於數位發展部。閒暇時建構分散式自治組織 —— FAB DAO,並且為典藏 ARTouch《薄荷薄荷》專欄作家,譯有《自主世界》。
主持:洪仕翰(衛城出版總編輯)
活動資訊
- 時間:5/25 (日) 14:00-16:00,建議提前 15 分鐘抵達
- 地點:左轉有書(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 3-1 號)
- 本活動採隨喜樂捐入場,捐款所得將作為本系列活動相關支出費用